无锡市发布的《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明确提出,以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“虚拟电厂”等配套行动为核心抓手,构建“1+4”零碳产业生态体系。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的积极响应,更将储能技术推向了能源转型的“C位”。
政策要求“推广新型储能应用,鼓励在用户侧配置新型储能,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并网消纳能力”,直接指向储能对风光波动性电源的平抑作用。
通过“虚拟电厂”建设,聚合分布式储能、可调负荷资源,目标到2027年实现“虚拟电厂最大可调能力20万千瓦”,储能将成为电力系统灵活调节的“神经中枢”。
政策强调构建“电、热、冷、气、氢”多能互补体系,储能技术(尤其是电化学储能、储热、储氢)是实现跨能源品种耦合的关键技术桥梁。
零碳工厂“优先使用回收料,提升能源与资源使用效率”,并规定“建筑年度节水率不低于10%”。
通过峰谷套利降低用电成本,支持高耗能企业达标“行业能效标杆水平”(2027年园区50%企业达标)。
配合分布式光伏实现“绿电直供”,助力园区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超30%、终端电气化率超50%。
文件提出2025年推动8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,2027年建成10个以上项目,用户侧储能装机需求预计突破200MW/400MWh。
“高标准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”,并提出“推动配电网改造升级”“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灵活充放电相结合”。
储能将作为微电网的“虚拟同步机”,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导致的惯量缺失问题。
通过V2G技术实现电动汽车储能资源与电网的灵活互动,政策目标“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保有量达80%”,预计衍生V2G储能潜力超50MW。
文件特别提及“光储直柔”技术应用,这要求储能系统具备毫秒级响应能力,液冷储能、固态电池等技术或迎爆发窗口。
政策鼓励“天然气分布式发电+储能”模式,为燃气轮机-储能联合调频提供应用场景。
按无锡工业电价0.8元/kWh、峰谷价差0.6元/kWh计算,电源侧储能项目IRR有望突破8%。
文件将虚拟电厂列为四大配套行动之一,并提出“到2027年培育20家注册虚拟电厂”。
政策明确接入“新型储能、分布式光伏、可调负荷”等资源,储能既是调节资源,也是数据采集终端。
虚拟电厂可通过需求响应、容量租赁等模式获利,储能设备的利用率可从单一峰谷套利提升至多场景复用。
政策要求“开展碳监测、碳资产管理工作”,储能参与虚拟电厂调度产生的碳减排量可开发为CCER资产。
按20万千瓦可调能力、年利用小时数200h估算,虚拟电厂年收益规模将超2亿元。
政策推动下,零碳园区内企业需满足“碳排放监测全覆盖”“环境信息披露率超50%”等要求,工商业储能将成为企业ESG达标刚需。
文件提出“推进能源梯级利用、余热余压回收”,暗示对储热、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的需求。
政策多次强调“能碳数智化管理”,储能系统的BMS、消防预警、数字孪生等细分赛道将获政策倾斜。
文件要求“帮助企业适应国际绿色标准”,欧盟CBAM碳关税背景下,储能系统的碳足迹认证(如EPD)、LCA分析等服务需求激增。
政策要求园区设施“运营管理数智化”,但当前储能系统寿命(6-8年)与园区基础设施(20年+)存在周期错配。
对策:推广“储能即服务”(ESaaS)模式,由第三方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无锡零碳园区政策释放了明确信号:到2027年,储能将完成从“配套技术”到“核心基础设施”的跃迁。
伴随“碳足迹管理体系”建设,储能企业需提前布局ISO 14067等国际认证。
【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(第五批)】国家圈定储能赛道:四类技术杀出重围,万亿市场花落谁家?